太和的意思解释
太和拼音:tài hé
太和注音:ㄊㄞˋ ㄏㄜˊ
太和解释
1.见“太和”。
2.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4.谓太平。三国魏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注:“太和,谓太平也。”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明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5.和睦。清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6.魏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明帝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
7.雅乐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详细解释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天地间冲和之气。
《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魏 鼓吹曲名。
《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国语词典
太和
tài héㄊㄞˋ ㄏㄜˊ阴阳会合,冲和之气。
《汉书.卷一○○.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字义解释
1.高;大:~空。~学。~湖。2.极;最:~古。3.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老师(老师的父亲或父亲的老师)。~夫人(尊称别人的母亲)。4.a)表示程度过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热,烫手。人~多了,会客室里坐不
1.平和;和缓:温~。柔~。~颜悦色。2.和谐;和睦:~衷共济。弟兄不~。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媾~。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棋。~局。末了一盘~了。5.姓。6.连
网络百科
太和(汉语词汇)
太和,汉语词汇。
拼音:tàihé
释义:
1、天地间冲和之气。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3、谓太平。
4、和睦。
5、魏鼓吹曲名。
6、雅乐名。
7、地名。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