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调的意思解释
平调拼音:píng diào
平调注音:ㄆㄧㄥˊ ㄉㄧㄠˋ
平调解释
1.指免费挪用所属单位的钱财、劳力等。
2.一平二调的简称。
详细解释
犹言调和。
《后汉书·宋意传》:“今诸国之封,并皆膏腴,风气平调,道路夷近,朝聘有期,往来不难。”
平和之调。
汉 阮瑀 《筝赋》:“平调足均,不疾不徐。”
乐曲的一种,以宫为主。参见“ 平调曲 ”。
谓调任同级官职。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却是上下司不和,地方不便,可两下平调了他每便了。”
“一平二调”的简称。指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如:在大厂办小厂,老厂带新厂时,要防止平调和随意动用国家计划内的原材料、设备等的现象。
国语词典
平调
píng diàoㄆㄧㄥˊ ㄉㄧㄠˋ汉、魏、六朝间,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所用的一种调式。
字义解释
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马路很~。把纸铺~了。2.使平:~了三亩地。把沟~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辈。~列。~局。~起~坐。这场球赛双方打~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槽。~了世界记录
1.乐曲;乐谱:曲~。采菱~。2.乐曲定音的基调或音阶:C大~。五声~式。3.语音上的声调:~号。~类。4.说话的腔调:南腔北~。5.口气;论调:一副教训人的~。两人人的发言是一个~。6.人所蕴含或显露出来的风格、才情、
网络百科
平调
平调(汉语拼音为píngdiào,英语为PingDiaoOpera)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发源于冀南武安一带。“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平调的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徴”调式。主要演奏:文场、武场。文场:二弦、二胡、笙、琵琶、月琴、梆子、唢呐等;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具有平调特色的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四大扇”。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