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莽的意思解释
伏莽拼音:fú mǎng
伏莽注音:ㄈㄨˊ ㄇㄤˇ
伏莽解释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详细解释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唐 李德裕 《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 清 黄宗羲 《阎公神道碑铭》:“伏莽一发,必不可支。”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
国语词典
伏莽
fú mǎngㄈㄨˊ ㄇㄤˇ本为军队藏匿草丛中,后世用以指隐伏的盗匪。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史臣曰》:「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
字义解释
fú
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此起彼~。3.隐藏:潜~。~击。昼~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诛。6.使屈服;降
mǎng
1.密生的草。也用作草的泛称:草~。丛~。2.粗鲁;冒失:鲁~。
网络百科
伏莽
fúmǎngㄈㄨˊㄇㄤˇ
伏莽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唐李德裕《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清黄宗羲《阎公神道碑铭》:“伏莽一发,必不可支。”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