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三人文库>词语查询

会馆的意思解释

会馆拼音:huì guǎn

会馆注音:ㄏㄨㄟˋ ㄍㄨㄢˇ

会馆

会馆解释

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暂住。

国语词典

会馆

huì guǎnㄏㄨㄟˋ ㄍㄨㄢˇ

同乡或同业的人在各城市设立的连络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舍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如广东会馆、教师会馆。

字义解释

会huì kuài

1.聚合;合在一起:~合。~齐。~诊。~审。2.见面;会见:~面。~客。昨天没有~着他。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舞~。开~。报告~。晚上有一个~。4.某些团体:工~。妇女联合~。5.庙会:赶~。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

馆guǎn

1.招待宾客居住的房屋:宾~。旅~。2.一个国家在另一国家办理外交的人员常驻的处所:使~。领事~。3.(~儿)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理发~。照相~。饭~儿。4.收藏、陈列文物或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博物~。天文~。文化~。

网络百科

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只是相当个别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3种:北京的大多数会馆,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故又称为试馆;北京的少数会馆和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大多数会馆,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四川的大多数会馆,是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来的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这一时期的北京会馆,主要以地域关系作为建馆的基础,是一种同乡组织,与工商业者绝少关系。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后期的工商业会馆还可能同中国古代的纲运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明代后期,工商性质的会馆虽占很大比重,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

来源: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会馆”

相关词语

热门词语

© 三人文库 SanRe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