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的意思解释
土星拼音:tǔ xīng
土星注音:ㄊㄨˇ ㄒㄧㄥ
土星解释
古称镇星、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29.46年。以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计是第六颗。它有23颗卫星,周围有光环。
详细解释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我国古代又称之为“镇星”。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六颗;按体积计比木星略小,是第二大行星。其公转周期为29.46年,自转周期为10时14分。表面最高温度约为-150°C。有一个光环和十个卫星。
北斗星的第一星。
《星经·北斗》:“北斗星谓之七政……第一名天枢,为土星,主阳德,亦曰政星也。”
国语词典
土星
tǔ xīngㄊㄨˇ ㄒㄧㄥ行星名。距离太阳第六近的行星,目前已知有六十余颗卫星,有明显行星环。属于类木行星,外观呈黄棕色,大气成分主要为氢和氦。古代称为「镇星」、「填星」、「信星」。
字义解释
1.土壤;泥土:黄~。黏~。~山。~坡。~堆。2.土地:国~。领~。3.本地的;地方性的:~产。~话。这个字眼太~,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法。~专家。~洋并举。5.不合潮流;
1.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一般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球。恒~。行(xíng)~。卫~。披~戴月。2.细碎的小颗粒东西:火~儿。3.秤等衡器上记数的点:定盘~。4.军官衣领上的徽记:五~将军。5.形容
网络百科
土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离(由近到远)第6位。质量,直径仅次于木星。并与木星、同属气态巨行星。欧洲古代(古希腊)称土星为克洛诺斯(Cronian),古代中国也叫镇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最外层的大气层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虽然有时会有长时间存在的特征出现。土星的风速高达1800公里/时,明显的比木星上的风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场强度介于地球和更强的木星之间。
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可以通过望远镜直接观测),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已经确认的土星的卫星总共有62颗。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和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半径2575Km)(太阳系最大的卫星是木星的木卫三,半径2631Km)。
2016年8月24日出现罕见的三星一线天文现象。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