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备课素材

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练习设计、教学札记、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温晴的济南——《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这篇文章的真正魅力在于老舍始终是带着深情来写济南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山水老城都成了让人爱怜、惹人呵护的孩子,所以他以“温晴”一词作为济南最典型的特征。可以借助这个词语,帮助学生把全文的内容梳理清楚——“温晴”,“晴”的含义比较单一,“温”字就可以引发许多联想。在小山包裹下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睡着”,带给人“温暖”的感受;小雪覆盖下的小山,矮松如同“日本看护妇”,小山“秀气”,又显得十分“温柔”;城外的小山,卧着村庄,卧着雪,又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而从水面到天空,“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只有“晴朗”的济南才会有这样的水与天。温晴一词,说明了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同时,为了体现这份温晴,作者又把不同的情感注入了济南的山与水中。在写城外的小山时,突出了“暖和安适”,而这份安适与包裹在山中的济南人内心的安心对应。写落了小雪的山,每一个比喻都围绕着“秀气”展开。接下来他就转换视角,将宽敞的济南城郊浓缩成一幅“小水墨画”,又以一个“卧”字显得安闲,这也与小山包裹中济南城的样子相对应。于是,身处济南城中,无论是在城内城外,都少不了那份安适。最后,作者将清亮的水与明朗的天空融在了一起,包裹住了整个济南城。前面的一切都在这块“空灵的蓝水晶”中,小小的图案又让人玩赏不已。从“济南的冬天”到“冬天的济南”,作者将重心落在了这座老城上,不露痕迹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情有独衷。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每段描写中心的基础上,赏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

  教学本文时,朗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应当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启发他们设计好停连。同时,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在取材与描写上与本文有许多相关之处,可以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济南冬天的特征。

  2、赏析描写,体会作者赋予济南冬天的情感。

  3、比较阅读,感受作者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学生通读全文,整理出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并熟读《四季的我》中《济南的秋天》一文。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简介作者(强调老舍先生曾在济南大学任教多年,他也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仅有的解放后的成就高于解放前的人,并且已经被瑞典文学院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只是因为他在66年不幸去世才未能得奖)

  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生机勃勃、绚烂多姿的春天后,我再走入另一位名家笔下的另一个季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2、整体把握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引导他们思考文中描写济南的冬天,主要扣住了什么特征来写,从哪些方面来写,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

  提示:

  温晴,作者是将之与热带的日光比较的,“响亮”一词,突出的仅仅是声音吗?(突出了“亮”),相比较而言济南冬天的日光有什么特点?(温和)。这是温晴的一层含义,大家还可以从中想出哪些含义呢?(温暖、温柔、温馨)

  矮松可以比喻成刚强的战士,但作者为什么要将之比作日本看护妇呢?护士应当带给病人什么样的感受?这与秀气的小山联系在一起,又让人感觉到他笔下的小山有什么特点?(温柔)

  “卧”是什么意思?作者连续用两个“卧”想表现什么样的气氛?(温馨)

  作者在第6段连续用了5个绿字,但这些绿是用来写水的吗?(主要描写水藻的)文中用什么词形容水?(澄清)最终用什么词总结?(空灵)

  总结:

  一(1)宁静、响晴——温晴(总写济南的冬天)

  二(2-6)描绘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山(2-3)包裹着济南的山(温暖)

  (4)落了薄雪的山(温柔)

  (5)卧着村庄的山(温馨)

  济南的水(6)空灵澄清的水(晴朗)

  3、品析文本:

  请同学们在作者具体描绘济南山水的语段中各找一个可以概括其特点的词,并且说说作者如何围绕这个词展示描写的。(学生找出字词,在老师提示下品析描写,然后划分停连进行朗读)

  提示:

  2-3,包裹济南的山(安适)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了济南城与城外的小山,但作者描写的重点是城还是山?(城,写小山是为了突出冬天的济南城)“安适”的含义是什么?(安静而舒适)安静在文中体现出了吗?(济南在小山的包裹下安静地“睡着”,“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济南的人们为什么会“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呢?(在小山的包裹下,格外温暖,让他们安心)正因为如此,作者才称冬天“慈善”,是个“理想的境界”。

  4,覆盖薄雪的山(秀气)

  为什么作者不用秀丽,而用秀气来形容呢?“秀气”什么含义?(清秀,与“秀丽”相比,强调小山美丽而不俗气,艳丽)

  对照一下《济南的秋天》中,对小山色彩的描写,看看两者有什么区别?

  比较阅读1:

  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比较一下,似乎文中所写的色彩在济南的冬天中都出现了,但秋天的色彩的特点是什么?(浓且艳)

  冬天的色彩呢?划出文中表示色彩的词句。(青黑、白花、银边、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微黄的阳光,微微露出点儿粉色)“青黑”“白花”色彩比较鲜明,但作者把矮松比作看护妇,却突出了什么特点?(清秀)银边在装饰什么?(蓝天,突出了天空色彩的纯净)在纯净的天空下,小山的色彩也更明显了,但作者笔下描写小山的色彩,所用的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淡雅)因此,尽管披上了一件花衣,但依然显得清秀雅致,都突出了“秀气”。但是,这些淡雅的色彩却让济南的冬天多了一些色彩,不再单调,并且显出温柔的气质。

  5,卧

  此时作者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城里转移到了城外)视野扩大了,但什么没有变?(济南冬天的安适,从“卧”中体会到,唯有安静舒适的环境才能自在卧着)无论是在狭窄的城里,还是在宽敞的城外,永远都让人感到安静舒适,所以作者说这是张“小水墨画”——小小的画卷可以把济南的内外的精神都包涵进去了,让人觉得温馨。

  6,空灵

  “空灵”的含义是什么?(灵活而不可捉摸)那么水为什么不可捉摸呢?

  比较一下《济南的秋天》中对水的描写,看看两者都写了绿与清,但重点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2: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秋水时,重点在写水中的绿藻,而在冬天的济南,重点在写水的澄清)

  作者为什么要写水藻的绿?(为冬天的水增添活力,“不忍得冻上”,富有活力的水同样也是美丽的,“长枝的垂柳”,“长”“垂”在水中也显得柔软了)富有活力的水,作者用两个词形容它的清——“澄清”“清亮”,有什么区别?(突出了“亮”)为什么?(水的清亮与天空的晴朗对应,并且相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块蓝水晶)整个济南城,那些穿着花衣的小山,那些如淡黑勾勒的村庄,还有城内的建筑,都映在水中,又与天空相连,被包裹了进去,可以让你清晰地看见,但似乎都被包裹住,能让你握在手中把玩,因此作者才称之为“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包裹住如此多的色彩与形象,空灵还是不可捉摸吗?(可捉摸,但难以一一历数,因而是难以捉摸的)

  4、总结: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秋天的山与水,其实描写的角度是大致相同的,但为什么带给人的感受不同呢?(作者描写的重点不同,秋天的山着重于色彩的浓艳,水着重在水藻的绿色,而冬天的山水则侧重不同)

  同样,作者描写两个季节的济南的特点也不同。秋天的济南,重在“静美的诗境”;冬天的济南,则围绕一个词“温晴”。恰如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济南的秋天与冬天方在一起读,才能真正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老舍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核心词从课题的“冬天”自然是转向了“济南”,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于济南的情有独钟。

  五、教后记: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开始尝试逐渐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开头上课时让他们准备问题,通过回答他们的问题,引导学生来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全文的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老师可以选择回答的重点。例如,有一个班的学生问为什么写济南开头要写北平与伦敦?我先让他比较一下两地与济南的区别,从而归纳出了济南冬天安静、晴朗的特点。我接着追问,作者还用哪个词概括了这些特点呢?由此引出他们对“温晴”一词的赏析。有一个班的学生问为什么把济南城外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我先启发学生读读上文中描写冬日济南城“暖和安适的睡着”的样子,由此让他明白了作者是把济南当成一个婴儿来安抚。然后接着追问,作者仅仅把济南比作摇篮吗?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由此帮助他们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济南的秋天》拿出来,与课文的段落进行比较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打开视野,感受到在描写同一景物的过程中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视角与重点。同时,学生多接触一些同类文章,就能多感受一些这类文章的描写手法,总结一些赏析这类文章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自读《雨的四季》时,我就要求学生归纳出学习赏析此类文章的方法,并且依照这一方法进行学习。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6.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7.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8.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一、教学新课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5.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6.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作者首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接着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水色。从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到城外远山,对济南冬天的山景进行了描写。文章通过生动而真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要求会书写的生字。注意“着落”一词的读音,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画面,感受济南冬天山景水色的独到之美,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妙处。

  4.通过拓展阅读、有效练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济南冬天山景水色的独到之美,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济南风光图片。由冬天入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认知的冬天的特点。简要介绍本课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由济南风光导入,美丽的景色立即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2.教师导语:

  济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中国北方的冬天多是狂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记下的济南冬天的景色,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会浸滋其间的浓郁情致。

  二、预习检查

  1.检查初读效果。

  (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指导。

  强调易读错的字,预设:髻 镶 藻 贮 澄

  相机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词,如:暖和 着落 一髻儿 镶上 薄雪 贮蓄 澄清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字形、及音形义基本关系,可以让学生自主说说记字方法。

  教师点拨重点字:髻 镶 藻 贮 澄

  示例:“镶”,“钅”表示金属制品,“襄”表示发“襄”的音

  2.小组交流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互相解答,实在解决不了的标出来,留做全班讨论。

  (1)小组交流,理解词语。

  (2)全班交流不懂的词语,如:

  响晴:晴朗无云。

  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

  安适:安静而舒适。

  贮蓄:储存,积聚。

  澄清:清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字理知识识字,体会汉字魅力。小组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舞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思考: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特点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给每一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反馈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

  济南山景:阳光朗照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水色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时,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书过程,使问题难度不断加深,不但将生字新词进行了有效的落实,也层层深入地对文本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体现了阅读的高效性。】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深读感悟,感受济南冬天山景水色的独到之美,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妙处。

  一、深读感悟

  (一)话题引领,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哪几幅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出示感悟题,学生阅读思考。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热爱和赞美,读一读,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热爱和赞美之情的,把你的感受批注在边上。

  3.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二)咬文嚼字,探究文章

  预设一阳光朗照下的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课件出示)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把小山当作人来看,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指导朗读:读出小山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换句比较: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山围着水,水绕着山,很温暖。(课件出示)

  读一读,体会原句好在哪里。(“睡着”、“唤醒”也是运用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

  预设二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图。(第三自然段)

  过渡:济南阳光下小山特别可爱。雪后山景又妙在何处呢?雪后的小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1.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

  (课件出示)“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课件出示)“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表达了由衷的喜爱之情。)

  3.去掉这些比喻拟人的语句还能读出这种感情吗?(出示对比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4.指导朗读,师生相互评价。

  5.小结: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预设三城外的远山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课件出示)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预设四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过渡:济南不仅山美水也更美,济南冬天的水又有什么特点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呢?

  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课件出示)

  (有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课件出示)

  (还有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充满赞美之情。)

  3.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师生相互评价。

  总结:整篇课文,作者把景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融入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感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法,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拓展阅读

  趵突泉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一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yōu)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wǔ)媚(mèi)。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fèi)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yíng)、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yè),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多数是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气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第④段主要运用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有效练习

  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热爱赞美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

  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冬天的水——暖、绿、亮(雪后的小山——秀美)冬天的济南

  第2课时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一、教学新课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二、板书设计

  优美的语言 清亮 蓝汪汪如水晶(雪卧城外似名画)

  山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本教学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

  不足之处: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之四

  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应获取的知识

  ①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

  ②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①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点批注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②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③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④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一)导人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三)范读感知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以读带教,使学生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并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

  二.研读探究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三、布置作业。(小作文)

  写一篇“初冬的早晨”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二、学习新课

  1.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2.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4.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5.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6.朗读第5自然段,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7.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三、教给学生描绘景物的方法,让学生笔下生辉

  (一)细致的观察

  1、眼看(形、色)

  2、耳听(声)

  3、鼻闻(味)

  4、身体触摸(感觉)

  5、观察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的特点。

  (二)怎样描写

  1、抓住特征重点描写景物本身特征、时令特征、动态静态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4、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变化,使之活起来)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3.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济南

  北平(有大风)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 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        ——绿暖清亮

《济南的冬天》练习设计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1、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

  A、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2、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济南的冬天

  一、1、D

  2、妙 空间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

  3、比喻、拟人

  4、“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

  2、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

《济南的冬天》教学札记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之一

  老舍的这篇散文,可谓是写景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发现其韵律美;让学生细细地品,体味其语言美;让学生静静地写,模仿其写景美。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1.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2.因材施教,分层设题。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运用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出一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能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学生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练。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至于有几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3.难点突破,通过小组群学的方式来达成。通过“群学理方法”环节,让学生发挥小组力量,来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这部分过于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发言的机会。

  2.在公开课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完成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公开课的成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之二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之一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

  生:立冬。

  师:对,从今天开始就逐渐进入到冬天。恰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冬天的。是哪一篇课文?

  生:《济南的冬天》。(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响亮。不是北京的冬天,也不是祁门的冬天,而是——

  生:济南的冬天。

  (师在课题的“济南”下加着重号。)

  师:对济南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屏显济南简介,要求学生快速默读。)

  师:介绍当中有一句诗大家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这句诗要记住了。以后提起这句诗就知道写的是济南。济南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被一圈小山围着。

  师:课文当中是什么说的?

  生:“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师继续检查作者等预习情况。)

  师:课上到现在,老师已看出同学们预习做得非常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呢?能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生:温晴。

  生:慈善。

  生:蓝汪汪的。

  生:响晴的。

  生:没有风声的。

  生:下点小雪。

  生:水是不结冰的。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找的这些词语。“温晴”是什么意思?

  生:温暖晴朗。

  师:“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慈祥。

  师:哦。慈祥,有同情心。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

  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对人很有同情心。

  师:“蓝汪汪的”是形容什么的?

  生:水蓝汪汪的。

  师:水为什么是蓝汪汪的?

  生:因为天是蓝的。

  师:天是蓝的又说明什么?

  生:晴朗,万里无云。

  师:“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晴朗无云。

  师:课文注释中有。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这个“响”在这里是表示声音很大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响”的意思呢?

  生:这个“响”是用来修饰“晴”的。

  师:说得很好。这里的“响”起着加重程度的作用。“响晴”也可以理解为十分晴朗。在文中还有一个含有“响”的词语。

  生:响亮。

  师:把文中的原句读出来。

  生:“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师:这里的“响亮”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明亮。

  师:对。这里是形容热带的阳光光线十分耀眼,不舒服。“没有风声”是在文中哪里?

  生:第1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把“声”字圈一下。想一想,“没有风声”和“没有风”一样吗?

  生:没有风声是说风很小;而没有风就是没有风。

  (众生笑。)

  师:济南的冬天风很小又说明什么?

  生:济南的冬天不冷。

  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很准确的。同样,“下点小雪”也可以看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

  生:不太寒冷。

  师:水不结冰呢?

  生:冬天暖和。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如果我们要选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哪一个词呢?

  生:温晴。(师板书“温晴”。)

  师:围绕“温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生:四个方面。

  师:哪四个方面?

  生:讲了山,讲了小雪,讲了城内城外,讲了水。

  师:同学们赞同吗?

  生(部分):赞同。

  师: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处理。

  生:三个方面。

  师:你去掉哪一个了?

  生:小雪。

  师:你为什么把小雪去掉了?

  生:因为写小雪还是在写山。

  师:好,由四个并为三个了。还能不能再进一步?

  生:山和水。

  师:你为什么把城内城外去掉了?

  (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写城内城外在第几段?

  生:第5自然段。

  师:第五段主要写城内还是城外?

  生:城外。

  师:城外又是写什么?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师:那还是在写——

  生:山。

  师:同学们很不错,这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我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地方,第6自然段开头的三个字,大家找到读出来。

  生:“那水呢”。

  师: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句,表明下文要开始写——

  生:水。

  师:那前面不是写水是写什么呢?

  生:写山。

  师:我们记得刚才提到过写济南的一句诗,叫——

  生:“一城山色半城湖。”

  师:作者老舍就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其中,写山,写得多一点。同学们能不能给它分一分,看看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山?

  生:写了雪后的小山。

  生:没有下雪的小山。

  师:没有下雪是什么样的天气?

  生:晴朗的。

  师:那就是阳光下的小山。

  生:城内城外的小山。

  师:到底是城内的小山,还是城外的小山?

  生:城外的小山。

  师:所以,作者写山写水,重点写山。依次写了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小山和城外小山。这一点清楚之后,我们再来看几幅同学们预习时的绘画作业。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将济南的冬景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点评一下。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这位同学很可爱!你看,还给小山加上了笑脸呢!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表现文中哪个句子的吗?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师:这个句子写出了小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

  师:小山为什么可爱呢?它可爱在什么地方?

  生: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大家看这一圈小山像不像小摇篮?

  生:像。

  师:我说也像小竹篮呢!大家看这里的“小摇篮”能不能改成“小竹篮”呢?

  (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师:小摇篮和小竹篮有什么区别?

  生:摇篮是用来摇婴儿的,竹篮是用来放东西的。

  师:说得十分准确。哦,你还有话说?

  生:实际上就是把济南这座城市比作山的孩子了,是山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了。

  师:山把济南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放在小摇篮里了,那山是什么?

  生:母亲。

  师: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为什么可爱?就因为它具有——

  生:母爱。

  师:这种母爱说得具体一点是什么情感?

  生: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之情。

  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

  师: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呵护之情呢?

  生:读得温柔一点。

  师:不错。这篇课文的大部分句子我们都可以用微笑的表情来朗

  读。下面再读,用微笑的表情读。(生再读。)

  师: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是面上含笑的,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幅。(屏显学生绘画作业。)

  师:哟。画得这么横七竖八的。我想这位画家一定是印象画派的。(众生笑。)

  师:这就考验大家了。同学们看一看,这幅画究竟是想表现课文中的哪个句子?

  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师:我还要请这幅画的作者确认一下同学们找得对不对。

  生:对。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山们”有没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

  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要给这幅画作个修改,怎么改才会有镶上一道银边的感觉呢?

  生:变细些。

  师:当然要细。但下面就不应是白色,而应该是——(生七嘴八舌。)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这一处山景的?

  生(部分):暗黄。

  师:对了嘛!这下面应该是一道儿暗黄,一道儿白。请同学们把“镶”字给圈一下。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镶”的感觉呢?你看,上面是蓝汪汪的天,下面是一道儿黄,一道儿白。而在天山相接的部分就是一道窄窄的银边,显得十分醒目。好,接着说。

  生:他还把斜射在山腰上的阳光给画出来了。特别突出了斜射。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课本上说“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他还把矮松画了出来。

  师:是这个吗?这是矮松吗?(众生笑。)

  师:课文中可不是这样的。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你看,老舍就不像你这么抽象了。他是用工笔在那儿细细描绘。连树尖上这么细微的地方都写出来。请同学们把其中的“顶”字圈一下。如果把“顶”换成“压”,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这个“顶”字说明济南下的是小雪。

  师:为什么说是小雪呢?

  生:因为“顶”可以看出雪不厚,比较轻盈。

  生:“顶”字还写出了松树勃发向上的感觉。

  生:挺拔。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这里还要再说说这幅画。一个最关键的亮点同学们都没有欣赏到。同学们看我手指着的地方,这是什么东西?

  生:草。

  师:这些草是有规律的,看出来了吗?

  生:往一个方向倾倒。说明有风。

  师:那你们看这幅画是表现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生:动态。

  师:文中有一句也是写动态的。找出来,读一读。

  生:“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师:微笑着,语速慢一点,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风儿真能把这件花衣吹动吗?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好像。

  师:那这是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实景呢?

  生:不是。

  师:不是写实景,那是在写什么?

  生:属于想象。是虚写。

  师:那前面呢?

  生:是实写。

  师:那前后文连起来,在写法上叫——

  生:虚实结合。

  师:讲得很好。还有,大家看,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描写?

  生:静态的。

  师:那与这一句结合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动静结合。

  师:课文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这两种写法就被我们的同学这么写意地表现出来了。画得真不错。再看第三幅。

  (屏显学生绘画作业。众生赞叹。)

  师:的确,美得让人心醉。你看,济南被称为泉城。泉多,湖就多;有湖,就有桥;有湖,就有柳。请这幅画的作者告诉大家,这幅画是表现文中的哪一句的。

  生:“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好,我们就看这济南的水。这里水怎么会有人的感情呢?

  生:用了拟人。

  师:“不忍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善良。

  生:慈爱。

  生:似水柔情。

  生:多情。

  师:我们知道这是拟人,也知道水本无情。那这里其实是谁不忍得让这些绿萍、水藻被冻上?

  生:作者。

  师:可见,作者对济南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同样,我们再看垂柳。垂柳为什么要照影儿呢?

  生:是因为它自我感觉很美。

  师:说得好。垂柳因为觉得自己很美,便要照个影儿。但其实垂柳也本无情,这还是谁的感觉呢?

  生:作者。

  师:是的。是作者觉得垂柳很美。下面,我给这篇课文题几个字,大家看我写得对不对。

  (师板书“山水草木总关情”。)

  师:这篇课文是不是写山水草木总关情的?

  生:是。

  师:山水草木本无情,说到底是谁有情?

  生:老舍。

  师:是老舍对冬天的济南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

  生:赞美。

  (师板书以上词语。)

  师:最后,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板书,好像缺了点什么,看出来没有?

  (师提示:左边是“山水草木总关情”。)

  生:右边少了另一半。

  师:这是一副对联。但只写了左边的下联,右边的上联是什么呢?就当作课后作业吧,请同学们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思考,并将它补充完整。

  下课。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之二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一个——

  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展示课件)

  1969年,一位瑞典大使走到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面前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这位作家就是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今天我们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济南,更会让我们领略语言大师的风采。

  (反思:本想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但这个导入语时间过长,而且一直是教师的讲述,有点遏制住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师:请大家把课下注释一朗读一遍,把重点内容画下来。

  生读注释,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读完了吧?好,我们来看。“一些印象”,把这个内容圈住。还有同学没有动手,快一点。《一些印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长篇散文,其中有好几个章节,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大葱》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个章节。

  好,关于作者老舍,课下已经有了详细的注释,咱们边读边把它画下来。老舍,现代作家——一二。

  生:齐读注释。

  师:早读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字词查了没有?

  生:没有。

  师:自己先读一读,自己读,不齐读。

  生自由读字词。

  师:有没有哪个词语不会读?

  生:有。“髻”不会读。

  其余学生:读jì。

  师:对,课下注释有的。还有不会读的码?

  生:没有了。

  师:好,我们找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读第一行的词语,没有问题。

  师:嗯,好。来,同桌读一下第二行和第三行。

  生2:读第二、三行的词语。

  错误了两个拼音:宽敞——chǎng读成了chàng,水藻——zǎo读成了cáo。随时纠正。“贮蓄”不会读。

  师:读什么?

  生:齐读:读zhùxù。

  师:读zhùxù,请大家把拼音加上。不读“chúxù”。我们去银行,原来叫“……蓄所”。

  生:……(反应比较迟钝)

  (反思:学生对“储蓄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所以答不上来。)

  师板书“储蓄”和“贮蓄”两个词语及拼音,然后又更正“储”的拼音,把三声改为二声。

  师:到底读几声?

  生:三声。(比较迟疑)

  师:有没有字典,查一下。

  指一生查字典,请刚才这位女同学继续读完字词。

  师:请跟同学们预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这位同学,查到了没有?

  生3:读chǔxù,是三声。

  师:好的,把这个词语批到课下。(师纠正板书上的错误拼音)

  师:把这些词语齐读一下,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齐读。

  师:来看屏幕。本来我准备了一个字词检测,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错了一个音。(课件展示拼音)第三行的这个词语——着落,读zhuóluò,不读zháoluò。请大家把这个拼音加到课本上,在68页第三段第五行。

  批上了吧?暖和的活字读轻声,注意到了吧?

  师:现在我再来检测一下,还是刚才的词语,不看书,看你的准确度。有两个生字写错了,有一个拼音加错了。谁现在找到了请举手。

  学生议论了近一分钟。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第一个错误是——

  生:响晴的响写错了,应该是“口”字旁。

  师:“日”字旁的读什么?

  生:晌午的晌。

  师板书“晌午”一词,提醒学生把这个词语补充到课下。

  师:第二个错误是——

  生:伦敦的敦字写错了。

  师:该怎么写?

  生4:右边应该是反文。

  师:(指一名男生)你来说第三个错误。

  生5:贮蓄的贮字拼音错了。应该读zhù。

  师:对这个词语很重要,同学们再来读一下。

  (反思:到这时已经上课了11分钟。本来对字词的处理应该五分钟就结束,却花费了近11分钟时间。看课堂实录,真为课堂的慢节奏感到着急。中间停顿的时间太长,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课下没有预先了解情况,学生只是读了两遍,没有查字词,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出现读错字的情况。原本设想进行纠错训练,学生预习不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就可以取消这个训练。自己又舍不得取消这个设计。所以耽误了很长时间,不如让学生再读一读字词,把课文再读一遍。)

  师:好,这篇课文我们进行两个环节的学习,一是概写美景,二是探寻美点。我们先来第一步:加入你要给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述一下济南的冬天,你准备怎么样来讲呢?我们来进行三次概写的训练。

  第一次概写:一词概写。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家把段落序号标上了吗?

  生:标上了。

  师:从第一段中咱们找出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你要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由。来,把第一段齐读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有同学读错了最后一句,师纠正:读课文一定要细心。

  师:从上课到现在,大家一致比较活泼、很积极,下边看咱们能不能静下来,给两三分钟思考时间,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济南的特点是什么,把这个词找出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看一看。

  (反思:自己语言的不简练在这个环节体现的最明显,耽误的都是教学时间。)

  师巡视,发现有学生参看资料,教师提示:要自己思考,不要参看资料。

  师:来,坐起来。找到这个词语了没有?

  生:找到了。

  师:那就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好吧?咱们举手说吧?刚才同学们那么积极,现在正好在班上展示一下。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吧。

  生6:我找到的这个词语是“温情”。因为济南的冬天时温情的,冬天不刮风,冬天还能看得见日光,

  师:他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了分析,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不刮风。他提到一个词语,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个没有“风声”是不是就是没有“风”呢?

  生:不是。

  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生7:没有风声意思就是刮得风不大,风很小。

  师:刮得很大的话,我们的耳边会有呼呼的——

  生:风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情”,谁还能继续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不光看第一段,还应该找一找其余的段落。

  学生没人举手。

  师:我们可以考虑课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还是不举手。

  师:我先问他说的“温情”这个词大家赞同不赞同?

  生:赞同。

  有一生说不赞同。

  师:好,不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生8:我找的这个词是“响晴”,因为在伦敦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可在济南却能看得见响晴的天空。

  师:我们看课下注释,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读注释:天空晴朗无云。

  师:我们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8:温晴是温暖的,响晴是晴朗无云的。

  师:“温晴”的“晴”有没有晴朗的意思?

  生8:没有。

  师问大家:有没有?

  学生不语。

  师:温晴是温暖晴朗的意思,而响晴只是晴朗的意思。明白了吗?我们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一看,哪一个词语更好一点?

  还有学生答“响晴”,有多数学生答“温晴”。

  教师又结合内容分析。明确是“温晴”一词。

  师:谁能够结合内容分析一下?

  学生依然没有人举手。

  师:那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一段写冬天不刮风,写的是“暖阳”,第二段是全景写城,第三段是写小山,小山把济南整个围了个圈儿,所以济南的人们冬天是——

  生:面上含笑的。

  师:第四段、第五段是写雪中的山色,,这些雪是小雪,不是厚厚的大雪。第六段写温暖的水,水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师:对。我们总结全文,写得是暖阳、暖城、暖山、不结冰的水,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一词概括,“温晴”像主线一样贯穿全文。

  师板书“温晴”一词。(很惭愧,现在发现当时板书中的“晴”字写错了。)

  (反思:看这个环节进行得很艰难,原因分析: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课堂上没有整体朗读课文;二是学生没有预习,词语意思不理解。总感觉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是,所以只好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了。初一学生可能没有这个习惯,最关键还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自己在上课之前没有与上课班级联系好,做好预习。)

  师:第二次概写——一段概写。

  作者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根据一段,也可以组合全文内容,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来说话。大家懂这个意思了吗?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这个例子把第五段的内容加以组合,最后加了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就成了自己的概括。好的,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反思:教师把要求又复述了一遍,既耽误时间,也是对学生的不相信。因为我总感觉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所以不放心。我的担心希望是多余的。)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概括的片段,教师巡回检查。发现有不少学生不动笔,或者动笔很迟。时间共延续6分钟。

  (反思:用时较长,因为感觉学生没写出来,所以就等了等。)

  师:好,坐起来,拿起你的练习本,把你刚才所写的这个片段深情地朗诵一遍。

  学生朗诵自己的概写片段约1分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位男同学,你来。

  生9:济南的水非常独特,不但不结冰,翻到冒着点热气。如果你趴在水面上,就能看见自己的倒影。济南的水就像一块蓝水晶,倒映着红屋顶、黄草山,整个是一个蓝汪汪的天空。

  师:很好,他结第六段内容,又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下一个谁来?

  生10:济南的冬天甚至有点暖和,古老的济南城内是那样狭窄,但城外却又截然不同。在城外又那样宽敞,古老的济南本来就美,然而小雪也不甘寂寞。看,矮松在雪花的点缀下更可爱了,山尖白了,像给济南的天空镶了一道银边,那是济南城内最美的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得多好呀!这位女同学从开始的总体概括到城内城外的景致,到美丽的雪花,矮松的点缀、山尖的银边等全部进行了概括,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非常棒。来,下一个。

  (反思:看画面,我又发现了自己讲课时的一个问题:总是比较匆忙,只顾着自己的讲述和评价,没有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或者说我的体态没有表现出对学生发言的重视,语言上很肯定,但身体语言却给人一种忽略了学生的感觉。表扬学生一定要专注的应对。)

  生11: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小山的身上披着一件薄薄的雪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好,请坐,两段内容进行了组合。来,这位女同学,你来读一读吧?

  生12:济南的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冬天贮蓄的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面上找自己的影呢。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应该是“枝的垂柳”,读什么?对,cháng枝的垂柳。是个多音字,要注意一下。下一个谁来?

  生13:济南的水,既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像终年贮蓄的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就凭这些绿的精神,就能够表明水很温暖。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好,他写的是“水之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济南的美。

  学生齐读:

  城之美——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山之美——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雪之美——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水之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反思:相对来说,这个环节是课堂里进行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在讲课中我发现学生不太熟悉课文,所以特意提示了方法:一段概括或多段概括、组合文句,难度降低了,学生展示得还可以。语言上的不简洁或不准确应适时点拨。)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是第二次概写,我们感受到了城之美、山之美、水之美、雪之美,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次概写:诗意命名。给课文的三至六段各进行一次图画命名,可以从文中挑选出关键词语进行组合,也可以来一点诗意的命名,例如第四段就可以概括为“雪后斜阳图”。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

  师板书“雪后斜阳图”。学生思考、概括,时间约为3分钟。

  师:来,第三自然段,谁想了,来说一下。那两个女同学,你们讨论的是什么呀?

  生14:温晴济南图。

  师:好,请坐。她抓住了一个“温晴”。谁还有?刚才还看到一个同学写了一个“小山”,谁写的?

  生无人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二十秒,终于说出是“小山摇篮图”,一生举手。师笑着肯定,问:“为什么不举手呢?”

  (反思:很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常常在课堂上过目就忘,实在不是好老师的表现。)

  师:我们来比较比较,都可以吧?我们结合内容来看一下,“小山摇篮图”是从所写的内容上来说,整个小山把济南围成了各圈,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温晴济南图”抓住了济南“温晴”的特点。我们来看第五段怎样概括?看第五段理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水墨画。

  师:把济南比作一张小水墨画,还有呢?

  生15:城乡水墨图。

  师:也可以。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是一幅“古城——”

  生16:古城卧雪图。

  师:好,思维很快。(教师语言表述不准确。)我们把写下来:第五段是古城卧雪图,第三段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是小山摇篮图,我们把写下来。

  第六段有没有分析好的,给大家概括一下?

  生无人举手。

  师:第六段是写什么的?

  生:水。

  师:我们来看一下第四行: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凉,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他把水和整个天空比作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我们组合一下,什么图?

  生17:空灵水晶图。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咱么可以把它批到书上。

  (反思:整个环节进行约八分钟,效果却不理想。学生自己思考一两分钟即可,可以让同桌或小组讨论一下,既可相互激发一下灵感,也可以活跃一下气氛。自己担心小组合作用得太滥,但该用时还是要用。)

  师:写完了吧?三次概写,让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环节,只能留到下一个课时来进行了。第二个环节交“探寻美点”。什么叫“探寻美点”呢?就是赏析这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给大家提示了一些方面,咱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美在情景交融

  美在色彩搭配

  美在用词贴切

  美在妙用修辞(比喻、拟人)

  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虚实相生

  美在布局谋篇

  美在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

  师:例如第一方面,“美在情景交融”,自己把分析读一遍。

  生自由读。

  美在情景交融——作者将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天气是温晴的,小山是可爱的,雪景是秀美的,碧水是多情的。没有心中激荡着的热情,写不出济南冬天如此令人喜爱的特点。作者寓情于景,十分注重表达方式的选用: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富有感情的词语。如“越发”“微微露出”“真的”“特别”“可爱”“最妙”,这些词语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是口语化的句式,亲切生动,自然贴切,透出真切的喜爱之情;三是抒情的句子(直接抒情,创设情境、流露感情)等。

  师:好的,咱们就按照这个方法,自选一个角度,赏析这篇美文。下课!

  (反思:此时缺少对一节课的总结。可以把这个例子取掉,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后反思:

  先谈教学设计上的问题。两个教学环节,我立足于“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初一的学生,毕竟还需要在课文写了什么上花费一点时间,另外,多种方式的概括训练也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之一。所以,第一课时就把进行多次概写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课时把立足点放在赏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我原想给出多个写作美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赏析。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做调整:选择修辞、用词、布局谋篇三个角度(或者干脆只考虑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即可,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其余方面的写作特点在这一课不是非常典型,可以不考虑。后来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按照改进的方案用自己的学生上课一遍,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另外,这次整理实录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上的诸多问题,都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

  第一是教学语言。如有口头禅:“好、来”等;语言不简练;教学语言不准确;还有讲课时唯恐初一学生听不懂,说完要求又重复了一遍,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了。

  第二是教态。可能是因为不够放松,没有和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身体语言和目光没有表现出对发言学生的专注地倾听,没有热好场,因而师生互动的氛围不好。

  第三是教学节奏有点太慢。原来总是因为自己的急性子受到批评,所以这次特意放满了节奏,但同时也减少了教学容量,应该注意。

  第四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这样的设计需要学生比较熟悉课文内容,最起码扫清字词障碍,读上几遍课文。上课之前没有和讲课班级联系,是自己的疏忽。而当到了现场发现学生没有预习时,没有尽快的调整方案,因而出现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的现象。

  一次实录整理,一次反思调整改进的机会。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舞台,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时间的浪费。再次提醒自己。

《济南的冬天》片段赏析之一

  (片段一)导入环节

  师:风霜雪雨,四季轮回。在绚丽多彩的秋天之后,我们将很快迎来风雪载途的冬天。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你对冬天最强烈的感受,你会想到那些词语?

  生1:冷。

  生2:特别冷。(其他学生笑。)

  生3:狂风呼啸。

  生4:大雪纷飞。

  生5:冰天雪地。

  生6:白雪皑皑。

  …………

  师:大家用的词语都非常好。这些词语都较准确地反映了我们这个地区冬天的特点,那就是——(生不约而同:)冷。我们说写作文一定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我们家乡冬天的特点,那么如果请你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从哪些方面下笔,如何写?请大家列一个简单的结构提纲。

  (学生思考并动笔列提纲。)

  师: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设想?

  生1:我打算写冬天的山、树和河。

  生2:我将从冬天的风、雪和山川树木几方面下笔。

  生3:我打算重点写冬天的雪,再从山、树、人们的感受几方面写写。

  生4:我打算写冬天的风、雪和人的活动。

  …………

  师:大家的设想都不错。但怎样才能使我们笔下生花,实现预想?还是让我们先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相信你一定会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的!

  (片段二)比较反思环节

  师:通过阅读,大家对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都比较熟悉了。现在我们将先前自己列的提纲拿来与课文进行一下比较,看看自己再选材方面与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可取之处,存在着哪些偏差?从课文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生1:我的作文提纲在开头与本文一样先介绍家乡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热爱之情,层次较清晰,这是可取的。但中间部分我打算从原野、山林、风、雪几方面来写,不象文章只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清楚,重点突出。

  生2:我不太同意他的说法。课文从两方面写我们不见得也非得从两方面写,我就打算从风、雪、树木和人几个方面来写。我觉得课文开头采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方法很好,我打算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借鉴这种写法。

  生3:我原来打算从风、雪和山川树木三个方面来写家乡冬天的冷的。看到课文中写山不只写山,而是写特定条件下的山,如阳光下的山、薄雪下的山,我从中受到启示:从风景、雪景两方面来写,把山川树木之景放在风中、雪中不是更生动吗?

  生4:我也觉得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很值得模仿。另外,我觉得文中借写人们的感受来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的方法很好,我也打算在我的作文中通过写人们在冬天里滑冰、打雪仗的快乐情景来表现我对家乡的冬天的喜爱。

  …………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下面我们就自己动手修改一下自己作文的结构提纲。(生动手修改。)

  (片段三)欣赏品味环节

  师: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语言优美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请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划出来作些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

  (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讨论、小组内交流后班级发言)

  生1:我觉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写得很精彩,“妙”字不仅说明雪下小山景致的美妙,也透露出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生2:我觉得“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句写得很精彩。山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可在作者笔下,它一下变成了一位会害羞的少女,很美!

  生3:我也觉得这句写得很精彩:微黄的阳光、白中透着粉色的雪,这色彩不但美还使人感到一股暖意。我就在小雪后的山坡上看到过这副情景,文章写得非常传神!

  生4:我最喜欢“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本来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暖和才不下大雪的,作者却说成是因为“秀气”的小山“受不住”,把山完全人格化了。

  …………

  (学生发言异常积极踊跃。)

  (片段四)总结提高环节

  师:大家分析得都很精辟,用心必有收获嘛!文章为什么会如此美妙?你能找出原因,归结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色吗?

  生1:文章的景物描写都带着感情。

  师:对,这种写法叫——(师生一同)寓情于景。(师板书)

  生2: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师板书)

  师: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生:使文章表达更生动传神,更形象。

  师:既然这些修辞方法有这样大的作用,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可别忘了运用啊!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得到哪些新的收获?

  (效果: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畅谈收获。)

  师:学习课文,大家的收获都很大。现在再来完成我们自己的作文《家乡的冬天》,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得与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样精彩的!

  (学生着手写作,课下继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