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备课素材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练习设计、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这一文学样式的相关知识;

  2、能够感受出诗歌苍劲悲凉的意境,并能从意象上进行分析说明;

  3、理解“断肠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唐代以诗歌闻名,宋代则是词的时代,那么元代的文学主体是什么,同学们有了解吗?(对了)元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元曲为何物。

  二、元曲和曲作者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我们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子吧,这是一首小令,而“天净沙”是曲牌名,代表的是相对的曲调,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另外,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刚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就是马致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出色的元曲大家。

  马致远,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散曲也颇负盛名,如《东篱乐府》;而最为人熟知的,则是他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三、诗歌分析

  (一)节奏

  现在请同学们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划出节奏。(请个别同学来读,读出节奏)

  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班一起有节奏地读一遍。

  (二)意境

  同学们读了两遍诗歌,有些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这首小令给你什么样地感觉?

  悲凉、凄凉、忧伤

  同学们都被曲子感染了,没有错,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同学们,到底是什么具体的景物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

  (三)意象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同学们注意到作者用枯、老、昏来修饰藤、树和鸦,仅仅3字,就将自然界披上一件秋衣,勾勒出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许多人一年四季,尤其喜欢秋高气爽的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可在马致远的眼里,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清爽和浪漫,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2、“古道西风瘦马”,在寂寞的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西风瑟瑟发抖,同学们,你们想象这一画面,感受到孤独、苦涩了吗?到底是谁为什么事如此惆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说明了时间;断肠人怎么理解?(断肠人:这里指漂泊孤寂的旅人;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整句意为:漂泊孤寂的旅人在遥远的他乡求生。)

  王维有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太阳落山时,乡村里的景象:“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同学们发现,日落时分,人们和家禽牲畜都在干什么?没错,回家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太阳都落山了,在大家都回家休息的时候,这个“断肠人”还在“天涯”,他远离家乡,没有屋檐四壁为他遮挡冷峭的西风,仅与一匹瘦马为伴,古道上是夕阳拉长了的他和它的身影,前面的路还有多长,看不到尽头。同学们,“断肠人”的漂泊不定的心境,你们能理解吗?

  (能)

  理解万岁,很好,那么,现在再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读出你的理解。

  3、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忘了什么?我们差点把第二句丢了!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啊?这样的生活是不是非常地惬意舒畅,世外桃源般?同学们想一想,马致远为什么要在如此苍凉的环境中,描写这样美好的景象呢?这样岂不是破坏了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也许不仅仅是眼前所见,还是他故乡的情景啊!多么惬意的生活状态,与主人公“断肠人”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种文学手法,叫做乐景衬哀情(板书:乐、哀),“小桥流水人家”反衬了游子漂泊不定的处境、和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

  4、除了反衬这个手法,这首小令还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呢?

  提示:前三句是对景物的描写,景物中同时饱含着情感,最后一句更是强烈的抒情。(板书:景、情)没错,是情景交融(板书:交融)

  (四)收尾

  最后,我们以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朗颂来结束本次课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试着进入诗歌的意境,认真地体会。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1),  哀

  小桥/流水/人家(4), “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2)  哀    交融

  夕阳/西下(3),

  断肠人/在/天涯(3)。  思乡  情

《天净沙·秋思》练习设计

  一、把有关《天净沙·秋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序号,写在题号前。

  1、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2、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3、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4、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6、A.“枯藤”“老树”“西风”,写的均是秋末之景。

  B.“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

  C.这首元曲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曾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D.这首元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映了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

  7、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8、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9、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0、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二、把有关《天净沙·秋思》说法正确的一项的序号,写在题号前。

  11、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

  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之一

  一、初读:用朗读引发解读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作一个自评?

  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

  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试试吗?

  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

  (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

  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小令的情感

  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的,以及他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

  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

  (师板书标题。)

  师: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我觉得后面的“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

  生:秋思。

  师:“天净沙”呢?

  生:我读过一些宋词,词有词牌,词牌一般都规定了这首词有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还有格律什么的,我觉得曲牌也是这样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面很广,而且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说标题跟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有关,我们就先来解题。首先,看这个“秋”字,秋是一个季节,一般来说,这个季节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挺忧伤的。

  生:也会有丰收的喜悦啊。

  师:的确,秋天这个季节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但是回想一下你们读过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的都会是什么情感呢?

  生:以前我们也学过像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类的诗句,我觉得伤感凄凉的比较多一些。包括这首曲,好像也有这种感觉。

  师:是啊,所以刘禹锡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再来看这个“思”字,如果用它组词,可以组成什么呢?

  生:思念。

  生:思绪。

  生:思乡。

  生:思虑。

  师:这些词都把“思”放在前面了,换个位置再组一下试试。

  生:相思。

  生:情思。

  (师板书这些词语。)

  (二)抓住曲中的意象以及关键词,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

  师:真不少!如果再去翻翻词典可能还有更多呢。黑板上这么多词语,到底哪些可用来描述这首小令所体现的情感呢?我们还要来看这首小令,先要把作者“写了什么”梳理出来,请大家再把这首小令读一遍。

  (生读。)

  生: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这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旅人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很好!只是,我还有个疑问,这首小令共有28个字,除了“断肠人”这三个字,其余25个字又在写什么呢?

  生: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

  生:还有“枯藤老树”。

  生:“人家”也是景物。

  生:“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

  师:有道理。先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昏鸦”,课下注释里解释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这个“昏”字让我感觉到黄昏日落时的凄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昏”字来赏读。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而且“凄迷”一词用得也讲究,很好。只是我有一个问题,黄昏时乌鸦归巢,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很温馨的景象,比方说你放了学,爸爸妈妈下了班,迎着落日的余晖高高兴兴回家,不是很温暖吗?怎么会有凄凉之感呢?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伤情吧,因为乌鸦都能归巢,他却回不了家。

  师: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乌鸦归巢在别人眼里可能没什么,可是在诗中这个“断肠人”眼里,却会触景伤情,同样的景物,在不同心情的人看来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生:“枯藤老树”,藤蔓枯萎了,树也老得失去生机了,好像挺颓败的,让人伤感。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枯”“老”。

  师:对啊,如果改成“青树翠蔓”呢?

  生:就变得生机勃勃了。

  师:所以你们看,这句话中的形容词多关键啊!那么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除了语速要放慢一点之外,是不是还要通过重读把这些词语强调一下?大家来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一生示范朗读。)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嘛,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精彩!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比如六年级的时候咱们学过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又让我觉得悲伤了。跟第一句差不多,“古”“瘦”几个形容词给了我这种感觉。

  师: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古”,就是古老,年头很长了,可能就破破烂烂。“瘦”,好像很没力气,没有精神。

  师:不错!马“瘦”,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可能是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太累了,还可能是因为没吃饱。

  师:马是如此,骑在马上的人呢?

  生:也是一样瘦,而且心情很差。

  师:之前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就能看到目的地了吗?

  生:我觉得看不到,不然人的心情就可以好一点了,不至于“断肠”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条长长的破败得没有人烟的古道上,一匹没精打采的瘦马驮着一个心情很差的瘦人,更何况,还有西风吹来——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西风?

  生:西风就是秋风。

  师:秋风萧瑟,吹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觉?

  生:很冷。

  师:只是身上冷吗?

  生:心也很冷。

  师:前两句还是因为看在眼里的景物而感觉凄凉,这一句就直接写到断肠人自己身上和心里的凉了,真是凄凉之上更有凄凉啊!现在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朗读一下,感受一下。

  (生齐读。)

  师: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语速以及重读部分都处理得很好,我建议第二句的语速稍微轻快一点,语调上扬,这样我们的朗读就可以不那么呆板。再来试试看。

  (生再次齐读。)

  师: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第四句作者又用一个“夕阳西下”把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放到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设想一下,如果换成“朝阳初升”,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呢?

  生:应该是意气风发,充满希望。

  师:那么夕阳呢?

  生:我记得有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

  师:有的时候,夕阳也会让人联想到迟暮、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什么的。

  生: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不知道晚上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啊!

  (三)以“天涯”这一关键词为抓手,更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

  师:说得太好了!这情景令人情何以堪!下面请大家听一段这首小令的演唱,听的时候请注意我们在朗读中重读的词语演唱者是如何处理的。

  (播放赵志刚的昆曲演唱。)

  师:谁来说说,演唱者是如何处理我们重读的词语的?

  生:像“枯”“老”“昏”“古”“西”“瘦”这些词语,他都拖长了音调。

  生:有的词语如果他认为需要强调可能也会反复地唱,我发现有一个词,“天涯”,他唱了好几遍。

  师:对啊,这个词语刚才我们没有特别注意。他为什么要唱几遍呢?

  生:为了强调嘛。

  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词呢?“天涯”,这个词语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很遥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经常用“天涯海角”这样的词语形容及其遥远。

  生:我觉得这个词语还描绘出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主人公特别孤单,他骑着马渐渐走远,越来越悲伤寂寞。

  师:你说得非常好,这种空间上的远,也许是作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那么,这种“远”是从主人公到哪里的距离远呢?

  生:到他的家乡,或者说家、亲人,都是遥远的。

  师:说得很好。距离的远,是一种解读。这个“天涯”还是指另一种什么的遥远呢?

  生: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远。

  师:具体说说看。

  生:这里的遥远还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距离远。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作者倍感失落。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对这首小令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原来包含了这么厚重的情感。让我们再回到小令的标题,看看刚才大家的组词。可以说,这首小令可能表达了主人公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自己人生处境失意所产生的种种思绪,总而言之,作者借助秋天的种种典型景物,表达了主人公悲伤的情思。然而,这一切不是诗歌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借助诗中的景物以及一些关键词语读出来的。读这首小令,思乡的人有同感,思念亲人的人也会有同感,人生不得志的人同样会有同感。诗歌尽管含蓄,然而可以引起各种共鸣,这正是读诗的魅力所在。请大家最后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

  (生完整朗读课文。)

  三、小结:归纳同类作品的解读路径

  师:回顾这节课我们解读这首小令的过程,能否总结一点阅读同类作品的方法?

  生:要从标题入手,思考标题的含义。

  生:要抓住一些形容词理解景物描写要表达的情感。

  生:还有一些看起来不大起眼的词,比如“天涯”,其实它对理解这首小令的内涵很关键。

  生:刚才同学说的关键词在朗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四、作业

  师: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