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备课素材

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札记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本文比喻的妙处。

  3.体悟良好家风对于子女成才的益处。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的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学生集体回顾《乌衣巷》这首诗,教师强调:“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百姓”遥对“王谢堂前”,可见其不寻常。诗中的“王”就是王导,“谢”就是历史上指挥过淝水战役的谢太傅,谢安。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堂前”,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一起走进《咏雪》。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批注字音;

  结合注释,尝试理解;

  不易读对的字音反复读,至少放在句子中读三遍。

  2.集体读文章。再次强调重点读音。

  示例:“差可拟”“何所似”“公大笑乐”

  3.邀请学生读文章,选取一两句即可。

  要求:选择自己读了好几遍以后才能读好的句子。

  展示读给大家。

  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明确朗读节奏以及句子意思。

  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通过强调“內集”的意思,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节奏划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示例:“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通过注释可知“公大兄”是谢太傅的哥哥谢无奕,“王凝之”是人名,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设计意图:正确的熟读文本,养成良好的对照注释解读文言文的习惯,掌握根据意思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所有的素养形成都可以从朗读中得来。

  三、悟读。

  同学们的朗读在掌握了字音的基础上,也学会读出节奏。让我们把朗读做得更高级一些--读出感情。但这一点并不容易,学要我们再次潜入文章,细细品味。

  1.本文的题目是《咏雪》,大家读完后能不能找到文章直接咏雪的句子呢?

  示例: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请同学们来描绘一下这两个孩子描绘的画面。

  学生描述。

  明确:这其实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位比作“撒盐空中”,另一位比作“柳絮因风起”。

  3.你认为哪一个比喻更胜一筹呢?请从文字中找答案。

  就比喻本身而言,比作“盐”毫无美感可言,只是做到了比喻而已,适合“颗粒状小雪”,与本文中“雪骤”表现的情境不符,谢道韫把雪比做柳絮,可谓形神兼备,大片大片的雪花轻盈飞舞;很有诗情画意,以暖春柳絮喻寒冬白雪,也让人感受了作者内心的积极;盐是咸咸的,重重的,令人皱眉;而谢道韫所比喻的柳絮则更加贴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另外“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两句从谢太傅的表情,以及对她身份的一个补白,也是从侧面可以理解谢道蕴才华过人。

  小结:谢道韫也因此被后人称之“咏絮之才”。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汇“差可拟”“未若”“何所似”“因”,深入理解比喻句的生动形象,认识到生活的所见的景象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真实的标本。)

  四、思读。

  这篇文章的导读部分说道:《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感受古代儿童的聪颖机智。我想,课文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那么请大家结合文章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

  预设:家庭教育的氛围很好,也就是家风。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教师强调重点词汇“儿女”“文义”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明确,这种家风之雅,真乃雅人、雅事、雅志也。成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们也是从小便明义知理、语出不凡的。

  谢太傅,之所以被称为太傅,果然能抓住教育的契机。从“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不难看出。雪花越下越急,雪势越来越大,铺天盖地而来,纷纷扬扬,牵引着屋内人的情思。明确词语“俄而”“骤”的意思。最好的教育契机就在生活中的那些个有心人的眼里。我们平时也许描绘不出生动的画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那一刻的真实,那一刻的美!

  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从兄子胡儿脱口而出的“差可拟”,兄女积极思考得来的“未若”,“公大笑乐”的“笑”与“乐”不难看出。儿女的不畏不惧,精益求精,就是在长辈们创造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中生发而来的。

  小结:聪明往往藏在生活景物里,智慧也许就躲在你细心发现的眼睛里。但他们必然是和谐高雅家风中成长起来的一对孪生兄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文章里的孩子们智慧表达的深入挖掘,再次把重点字词放置在语境中去理解,加深印象,巩固强化。当然,也是让学生体悟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熏陶感染也能助人成才这一道理。)

  五、拓读。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这首诗里春雪又怎样的特点?

  2.结合《咏雪》,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咏雪”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春雪》,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佳句,理解多角度、多种修辞法描摹景物的方法,加深本课学习的理解。)

  六、小结。

  这次《咏雪》,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前辈,更让我们深深地明白获得知识的最好学习方式就在生活里。关键,你得是一个有心人才行!课堂的学习在这里划上了句号,但课堂外的生活中的学习才给你刚刚开始,对吗?

《咏雪》教学札记

  一、文本解读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在疾风骤雪时候,谢家子女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情景描写中,人物言行举止个性鲜明。文章篇尾身份的补叙,赞赏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文章虽然短短96字,但其内蕴很值琢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15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就是文中的“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文中也描写了三个人物,谢安、谢朗及谢道韫,均通过一两个短语就表现出了其不凡的个性。如写谢安“欣然”“大笑乐”,表现出他在子侄面前的平易,以及对后辈的期望;写谢朗,用“差可拟”一词写出了他谦逊内敛的性格;写谢道韫,则以“未若”一词表现她的自信。语言虽然简练,但只需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人物性格便历历在目了。当然,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便以“堪怜咏絮才”称许林黛玉。在《三字经》中还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句。

  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推测编者如此安排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复杂,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关键字词,如“儿女”、“文义”等词;二是两篇文章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这与本单元通过普通的生活表现非凡的精神及个性是相一致的,这也正是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会写事”。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必须重点关注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因此学习本文,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文言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本文的文意学生已大体知晓,但难免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别、句子的停顿、句式的差别,对于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来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当做适当的引导并建议学生多次诵读(比如朗读接力赛、分角色朗读)等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而对于文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则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如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想象,补写谢朗、谢道韫在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调等细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感受《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并学会在生活中记事,同时试着从文中的家庭氛围中分析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通过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熟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思维目标

  根据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想象,补写提示语,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价值目标:

  尝试分析古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教学难点

  掌握刻画人物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

  在课前小调查的基础上,让学生疏通文本,从字音、停顿、节奏等方面读通文本。多媒体展示课文(无标点符号),让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出示易读错节奏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学生可分角色朗读、小组、个人或男女接力比赛朗读课文,小组内也可交流朗读心得,或者组内其他成员进行简单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复述故事。要求: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二要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第三环节:读懂人物

  学生小组合作揣摩人物性格。

  提示:“差可拟”是什么语气?从中你可以发现谢朗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未若”又是什么语气?说明了谢道韫的什么性格?请大家完成下面的练习。

  (1)兄子胡儿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兄女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材料一: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轻视)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同“悦”,高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王羲之的字)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为什么)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堂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均为其堂兄弟的小名),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总结:从中可见谢道韫的眼光极高,为人也极高傲。两个短语虽然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可见在语言描写中,不同的语气也可以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谢太傅“大笑乐”不仅是赞叹侄女的才思敏捷,也是为她的自信而骄傲。结合下面的材料,说一说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长辈呢?

  补充材料二:谢遏年少时,好着紫罗香囊,垂复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总结:关心子女成长,善于开导。

  第四环节:读懂家庭

  文中所记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也能体现出长辈对后辈的期待与关心,再读课文,试着找出来,并结合文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们是否也注意过这样的生活小事?记录下这些小事,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文中所表现的温馨和蔼的家庭氛围。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一是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用笔圈画出文中的人物,借助注释梳理人物关系,通过人物对话,你读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猜想一下元方的家庭是怎样的?二是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一书。

  此环节是课后拓展环节,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一方面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如在文中几个简单的短语就让人物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在我们面前,塑造人物时,抓住一些有代表性的神态描写或突出不同的语气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人物的特征。大家还能从《世说新语》中找到类似的事例吗?你最欣赏的人物形象是谁?你最愿意和书中的哪个人物交朋友?

  三、精彩回放(师:教师;生:学生)

  课前调查环节:(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师:同学们对文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发在微信群。

  生(朱昊楠):公大笑乐中为什么了“笑”和“乐”放在一起?

  生:“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个比喻句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句好?

  生(之之萌萌哒):为什么结尾要提谢道韫的身份?

  生(李若翰):“讲论文义”与普通阅读有什么区别?

  读懂人物环节:

  师:通过故事的复述,我们来看看是围绕哪些人物发生的?

  任务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对话,补写出谢朗和谢道韫对话时有怎样的神情、动作、语调等提示语,展示并朗读。

  (1)兄子胡儿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兄女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小组合作,补写空白)

  生1:兄子胡儿犹豫不决的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不屑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2:兄子胡儿激动地;兄女笑;

  生3:胡儿自信满满的笑着;兄女若有所思;

  生4:胡儿疑曰;兄女轻曰;

  生5:胡儿冷漠;兄女淡定

  生6:胡儿脱口而出;兄女摇摇头

  生7:胡儿跃跃欲试;兄女若有所思;

  生8:胡儿笑曰;兄女疑问;

  生9:评价生7,“跃跃欲试”似乎有点不对哦;

  生10:朗所喻为好,韫之喻为妙也!

  (学生在微信群分享,教师读学生分享的内容,并评价。)

  师:通过我们的填写的词语进行细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任务的性格截然不同。谢朗不够自信;谢道韫自信,胸有成竹。那么我们来看看一家之主谢太傅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教育方式。

  屏幕展示:

  任务二:请同学们理解“公大笑乐”,并在后面补上一句话。

  公大笑乐: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继续填写,分享)

  生1:公大笑乐,善哉!

  师:意思是好吗?

  生1:是。

  师:何不说成“妙哉”!

  生2:公大笑乐,太好了!

  师:“太好了”,是在评价谁?

  生2:谢道韫。

  师: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经常会听见父母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试想,如果谢太傅是评价谢道韫,那么在文中找一下,他说了没有,他只是“大笑乐”,这说明什么?

  生3:尊重谢朗

  生4:一视同仁

  师:对,说明他尊重每一个人,还能说明什么?

  生:谢太傅没有评价,还说明他很和蔼,氛围很和谐。

  生:民主,说明他们家的家庭氛围很民主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首次运用手机,让手机进入课堂,提前也设想了种种,但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深切的感受到,课堂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思考。怎样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问”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本课中的一些“问”说说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几个方面:

  1.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本课学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教师提问:(1)通过故事的复述,我们来看看是围绕哪些人物发生的?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对话,补写出谢朗和谢道韫对话时有怎样的神情、动作、语调等提示语,朗读并展示。

  问题的设计也是由简到难,同时又在拓展延伸部分及时用微信群展示学生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能更深刻的领悟任务的性格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势必会千方百计的在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2.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探寻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环节,有一学生脱口而出“民主”,教师只是对该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没有抓住时机,继续启发,因而学生在读懂家庭这一环节的互动、思考不够。假设教师借助那个学生的“民主”一词,继续启发,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民主的家庭?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谢太傅的“欣然”“大笑乐”,兄子兄女的自由发表看法,使聚会场面充满轻松快乐感。

  3.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课后教师认真反思了一下,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探讨,而自己只是就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这些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

  通过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中的“问”是旨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因此如何“问”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去思考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