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人教版语文9上_9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人教版语文9上_10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人教版语文9上_101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预习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为此,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阅读时,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它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读课文。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⑤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

  ①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文中加点的语句,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

  ②〔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其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

  ③〔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之类。

  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①”,也往往 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 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 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②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③,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①〔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 《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新史学 》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②〔搽(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③〔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思考探究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积累拓展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 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五、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