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怀疑与学问 - 人教版语文9上_102怀疑与学问 - 人教版语文9上_103怀疑与学问 - 人教版语文9上_104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预 习

  ◎ 课文引用了一些名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读时画出来,理解其内涵。

  ◎ 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阅读课文,领会这种精神的实质。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④。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⑤,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⑥”,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

  ①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 版)。顾颉(jié) 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②〔程颐(1033—1107)〕字正叔,洛阳伊川(今属河南)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

  ③〔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méi)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理学家。

  ④〔视察〕察看,审察。

  ⑤〔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 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⑥〔腐草为萤〕语出《礼记 ·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①”,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 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 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 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②,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 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③;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④也 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⑤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 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 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 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 ·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②〔《大学章句》〕《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朱熹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③〔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④〔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⑤〔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思考探究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积累拓展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 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 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