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谈创造性思维 - 人教版语文9上_105谈创造性思维 - 人教版语文9上_106谈创造性思维 - 人教版语文9上_107谈创造性思维 - 人教版语文9上_108

20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 ·费 ·因格

问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由于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C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 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 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 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 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

  ① 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①地汲取②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 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③ 。他将原来 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 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 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 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 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④ 。1971年的一

  ①〔孜(zī)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②〔汲取〕吸取。

  ③〔谷登堡(?—1468)〕德国人,铅活字印刷的发明者。

  ④〔罗兰·布歇内尔〕美国实业家。

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 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 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①,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 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 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 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 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 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 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 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①〔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阅读提示

  本文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关键要素,最后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论证的思路,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还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