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 79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 80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 81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 82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吴小如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钱伯城

  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这是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道路。朱自清也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摈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这种学术写作的境界,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

  《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像这样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书中还有很多,让读者能够饶有兴味地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一类作品的风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叶圣陶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读〈经典常谈〉》)。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读书方法指导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庠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

  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专题探究

  全班共同阅读《经典常谈》,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自主阅读推荐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为中学生的你,告别了懵懂的童年,也许开始对很多事物产生迷茫。你是否有时忧来无方,连自己也感觉莫名其妙?少年天性喜动,家长却时时提醒要安静,动静之间有何奥秘?老师终日耳提面命,要读书,读书,可是每天在学校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发宏愿去学习,该如何着手呢?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知与行,不可偏废是否更稳妥?生活中,一时情感占优势,一时理智居上风,情与理,到底人生受谁支配更多?规划未来,是遵从个人兴趣,还是考虑社会需要,应该如何抉择?生命旅途中,歧路众多,徘徊顾虑,又该如何取舍?

  这些问题,或大或小,可能都是你所关心的,期望有人指点迷津,拨开生命的迷雾,指明人生的方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就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话题不同,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书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你在人生路途上会“有些力量”。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14岁的女孩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信上只有一句话——

  “你是谁?”

  从此之后,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接踵而至,向她提出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这些问题引导她不断思索,由此,一幅伟大的画卷在她面前展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历史伟人灿若星辰,启人智慧;同时,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也不断地将苏菲引向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就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在这部书中,通常被认为深奥晦涩、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的哲学并未摆出一副“高冷”的面孔,而是以平易的面貌示人,时而是日常的信函,时而是亲切的对谈,时而是哲学大师们的小故事。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而是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将他们对于人类和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娓娓道来。打开这本书,和苏菲一起踏上这美妙的哲学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