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韩愈

马说 - 130马说 - 131

23 马 说①

韩 愈

阅读提示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⑧或⑨尽粟一石⑩。食⑪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⑫,且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同“祇(只)”,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⑪〔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⑫〔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⑬〔且〕犹,尚且。

  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⑤〔临〕面对。

  ⑥〔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 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