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 147课外古诗词诵读 - 148课外古诗词诵读 - 149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②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④此都寂,但余钟磬⑤音。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他心情愉悦,充分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都会引起无限遐思,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此时,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磬声,回应着大自然的静默无语,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之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④〔万籁(lài)〕指各种声响。

  ⑤〔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⑦万里征。

浮云⑧游子意,落日⑨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⑩,萧萧⑪班马⑫鸣。

  诗人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接着诗意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以后的“他”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不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⑥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⑧〔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⑨〔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⑩〔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⑪〔萧萧〕马嘶叫声。

  ⑫〔班马〕离群的马。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③人初静。

谁见幽人④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⑤。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⑥冷。

  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万物销声匿迹,只有“孤鸿”隐约掠过。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他心灵的投影。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②〔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③〔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④〔幽人〕幽居之人。

  ⑤〔省(xǐng)〕知晓。

  ⑥〔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卜算子·咏梅⑦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⑧风和雨。

无意苦 争春,一任⑩群芳妒。

零落⑪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一百多首。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但它与众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⑦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⑧〔着(zhuó)〕遭受。

  ⑨〔苦〕苦苦,极力。

  ⑩〔一任〕任凭。

  ⑪〔零落〕凋谢。

后 记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九年级)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

  王宁、张联荣、柳士镇、方智范、梁捷、郑桂华、陈双新、王岱等专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教科书的修改完善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倾力帮助。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广大一线优秀教师反馈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教学的适切性。在试教试用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重庆市、江苏省、湖南省、陕西省等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研室及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保障。

  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组织编写、试教试用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协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全体同仁始终是教科书编写的中坚力量。感谢丁永康为本套教科书“读读写写”栏目书写了硬笔书法范字。刘晓翔承担本书的美术设计工作,李晨、查家伍、李旻为本书绘制插图。此外,对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提供过帮助的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还有很多,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教科书投入使用后,我们根据各方意见作了修订,真诚希望广大师生和家长继续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