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预 习
◎ 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 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石壕吏①
杜 甫
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 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长④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⑨向昏黑。布衾⑪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⑫。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⑬未断绝。自经丧乱⑭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⑯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⑰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①选白《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近郊的草堂。
②〔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③〔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
④〔长(cháng)〕高。
⑤〔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低洼的地方。
⑥〔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⑪〔衾(qīn)〕被子。
⑫〔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⑬〔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⑭〔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⑮〔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⑯〔寒士〕贫寒的士人。
⑰〔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卖炭翁①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 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⑥〔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掉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边,所以说“牵向北”。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钱。
思考探究
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三、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积累拓展
四、背诵这三首诗。
五、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新乐府序
白居易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选自《白居易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