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93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94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9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96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①

王 选

  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②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创造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③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掌声)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

  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榜样,比如说,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第一代主任是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现者。第二代主任是

  ①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思想的声音》(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里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有改动。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方正〕指北京大学1986年创办的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王选是该公司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者。

  ③〔李素丽〕北京公交车售票员,后来担任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负责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瑞利,获得诺贝尔奖,曾经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瑞利有一句名言,他讲:“我到60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不发表意见。”因为60岁以后很多时候会对新思想起阻碍作用,而且我们有很多例子说明,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汤姆孙继承了他这个传统,培养了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第四代出了卢瑟福,著名的原子物理的奠基人,他培养了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了第五代,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布莱克,做了一件大家当时痛骂他的事情,说他背叛了恩师卢瑟福,把如此有名的基本粒子的方向关掉。但20年以后,当初大骂布莱克的人认识到,即使卢瑟福还活在世界上,当时已经难以改变这么一个趋向了,再要搞基本粒子需要投入非常昂贵的大型加速器,英国根本没有这种财力,研究重心必然移到美国。布莱克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赶紧抓住机会,鼓励年轻人开辟新天地,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所以实际上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一个劲儿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①为生的时候,(笑声,掌声)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出色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尤其是发展迅速的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当然年轻院士是例外。可喜的是,年轻院士越来越多了。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②,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③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

  ①〔狗皮膏药〕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般膏药好。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这里是作者自谦、幽默的说法。

  ②〔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因1986年3月由王大珩(héng)等四位科学家提议而得名。

  ③〔王安(1920—1990)〕美籍华裔科学家、企业家。

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I+WE= Full I),大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融在“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我非常赞赏这个公式,把这个公式奉献给大家——“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谢谢。(长时间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