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

短文二篇 - 人教版语文8上_59短文二篇 - 人教版语文8上_60

11 短文二篇

  预习

  ◎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⑥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 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拭

  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 。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⑩。

  思考探究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积累拓展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 贬官黄州期间。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③〔念〕考虑,想到。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子里。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

  ⑩〔但〕只是。

  ⑪〔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