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天鹅飞翔于银河之间,下面围绕着我的,有昆虫的音乐,时起时息。微小的生命,诉说它的快乐,使我忘记了星辰的美景。那些天眼,向下看着我,静静的,冷冷的,但一点也不能打动我 内在的心弦。为什么呢?它们缺少大秘密——生命。
——法布尔
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罗斯丹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书中,法布尔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 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为了揭开这些奥秘,法布尔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不断地假设,反复地推理,严密地求证,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每个奥秘的揭开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因此,阅读《昆虫记》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与法布尔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关。在法布尔那个时 代,一般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 角、上颚、翅膀、足等,极少去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不重视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曾这样 反驳当时有些人对他的责难:“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 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 过程。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这种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
《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读书方法指导
读《昆虫记》,我们会发现,原来科学探索并不枯燥,科学世界是那样多彩迷人。多读一些科普作品,能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说不定还能激发我们对某些科学问题的兴趣,从而去做进一步的探究。那么,科普作品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呢?
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它的种类很多,如解说科学原理、探讨科学问题、介绍科学应用、展望科学前沿、回顾科学历史等,可谓洋洋大观。科普作品的写作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力求深 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以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阅读科普作品,可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例如有些版本的《昆虫记》,在序言和附录中就有对该书大致内容、历来评价,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让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和阅读期待,以决定如何去读,重点读哪些部分。
二、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如果科普作品的 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也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 次。比如读《昆虫记》,可以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确的,有哪些是不够准确的。
三、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阅读《昆虫记》,就可以多思考作者为何要坚持实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会那种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四、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一般都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如《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在语文学习方面也吸收到许多营养。
专题探究
全班共同阅读《昆虫记》,然后进行专题探究。建议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读书小组。可以参考下列专题,也可以自行设计专题。完成专题探究后,可以在班里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或者举办一次读书成果展览。
专题一 :跟法布尔学观察
1. 精读书中描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精彩段落,结合实例总结法布尔观察的经验。
2. 借鉴法布尔的经验,设计一个观察实验,并进行实践,做好观察笔记。
专题二 :跟法布尔学探究
1. 研读法布尔着力探究的若干个具体案例,总结他的科学探究经验。
2. 借鉴法布尔的经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科学问题,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专题三 :跟法布尔学写作
1. 从写作的角度精读《昆虫记》,摘抄若干精彩片段,进行鉴赏、点评。
2. 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自主阅读推荐
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清朗的夜空,群星闪耀。仰望星空,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许多神话故事因之诞生。但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呢?牛郎星和织女星真的只是隔着一条“不甚宽广”的天河吗?科学家是如何观测星星的?哪些科学发现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目前人类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天体有多远?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这本书,就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原来,天上的星星相距如此遥远,如果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要从地 球翻到太阳上,也要翻2700多个跟头才行。科学家是用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来计量天体距离的,牛郎、织女两星相距16光年,“打个电报,电波来回一趟也得32年”。天文学的研究,从古代的“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认识银河系到探索河外星系,从使用光学望远镜到运用现代无线电技术,已经把人类的视野推向距地球100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这本书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全书从古到今,由浅入深,层层展开,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既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庭院里听不到鸟鸣,花丛中没有了蜜蜂,小溪里也看不到鱼儿,这样“寂静的春天”是多么可怕啊! 1958年1月,供职于美国鱼类及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家后院喂养的野鸟都死了,可能与前一年飞机在那个地区喷洒过农药有关。这引起了卡森的高度关注,她开始搜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研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论著,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第一次严肃地质疑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尖锐地指出农药的使用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杀虫剂不加选择地杀死了“坏的”和“好的”昆虫,毒素停留在土壤和水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毒素在人体中积累,增加了人们罹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极大地危害了公众健康。在20世纪60年代,各国的公共政策中还很少看到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卡森的呐喊,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也招来了一些工业巨头的指责,有人甚至斥责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或极端主义分子。美国国会为此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最后证明卡森的警告是“有不及而无过之”。本书出版两年后,卡森因患癌症与世长辞。她没有看到自己的努力对此后人类环保事业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作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她的名字将被人们长久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