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 人教版语文8上_162课外古诗词诵读 - 人教版语文8上_163课外古诗词诵读 - 人教版语文8上_164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 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 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下片直承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 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最后一 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

  ① 选自《二晏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浣溪沙,词牌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③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 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④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 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在这湖光波影中,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 所感融为一体。这样美好的情境,动静相随,人禽互窥,如梦如幻,令人陶醉、流连。时至今日,我们读这首词,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年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更会感叹于作者细入毫芒的观察力和写景手法的细腻。北宋前期词坛,欧阳修与晏殊齐名,均长于小令,词风婉约,但晏词典雅,欧词深挚,多读几首,便能有所体会。

  ②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2001 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首词第 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③〔棹(zhào)〕桨。

  ④〔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②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③散,几时收?试倩④ 悲风吹泪过扬州⑤。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①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②〔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⑤〔扬州〕今属江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⑦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⑧深处。

争渡⑨,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之令人沉醉。

  ⑥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如梦令,词牌名。

  ⑦〔溪亭〕溪边的亭子。

  ⑧〔藕花〕荷花。

  ⑨〔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后记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九年级)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

  王宁、张联荣、柳士镇、方智范、梁捷、郑桂华、陈双新、王岱等审查专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对教科书的修改完善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倾力帮助。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广大一线优秀教师反馈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教学的适切性。在试教试用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重庆市、江苏省、湖南省、陕西省等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研室及一线教师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保障。

  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了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组织编写、试教试用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协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全体同仁始终是教科书编 写的中坚力量。感谢丁永康为本套教科书“读读写写”栏目书写了硬笔书法范 字。刘晓翔承担本书的美术设计工作,李晨、查家伍、李旻为本书绘制插图。此外,对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提供过帮助的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还有很多,在 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期盼使用本套教科书的广大师生、家长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集思广益,不断修订,使教科书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