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朱自清

背影 - 人教版语文8上_77背影 - 人教版语文8上_78背影 - 人教版语文8上_79背影 - 人教版语文8上_80

14  背影①

朱自清

  预习

  ◎作家李广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 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 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②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③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④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⑤,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 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⑥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⑦ 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⑧,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

  ①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差(chāi)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③〔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④〔簌(s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⑤〔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⑥〔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⑦〔勾留〕短时间停留。

  ⑧〔浦口〕地名,即今南京市浦口区,在该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早年津浦铁路的终点。

茶房①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 帖;颇踌躇② 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 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③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 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 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④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⑤;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⑥ 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 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 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⑦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 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 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⑧ !他触目伤怀,自

  ①〔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②〔踌躇(chóuchú)〕犹豫。

  ③〔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④〔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这里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⑤〔迂(yi)〕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⑥〔月台〕火车站的站台。

  ⑦〔拭(shì)〕擦。

  ⑧〔颓唐〕衰颓败落。

然情不能自已① 。情郁②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③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 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④疼痛厉害,举箸⑤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⑥之期不远矣。”我读 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

  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积累拓展

  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①〔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②〔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③〔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④〔膀子〕胳膊。

  ⑤〔箸(zhù)〕筷子。

  ⑥〔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3.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编者按)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