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人教版语文8上_13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 。得道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⑪,亲戚⑫畔⑬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⑭。

  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