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①
《孟子》
预习
◎ 你还记得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三章》吗?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
◎ 熟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②也;死亦我所恶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④有所不辟⑤也。如使⑥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⑨耳。
一箪食,一豆⑩羹⑪,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⑫,行道之人弗受;蹴⑬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⑭也。万钟⑮则不辩⑯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⑰焉!
①选自《孟子 ·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wù)〕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⑪〔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⑫〔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⑬〔蹴(cù)〕踩踏。
⑭〔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⑮〔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⑯〔辩〕同“辨”,辨别。
⑰〔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i)”,语气词。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
④〔已〕停止。
⑤〔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思考探究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二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积累拓展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理解又可分两方面来说。(1 )关于词句的;(2 )关于全文的。关于词句的理解,不外乎从词义的解释入手,次之是文法知识的运用。词义的解释如不正确,不但读不通眼前的文字,结果还会于写作时露出毛病。……词义的解释正确了,逐句的文句已可通解了,那么就可说能理解全文了吗?尚未。文字的理解,最要 紧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否则逐句虽已理解,对于全文仍难免有不得要领之弊。 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 来包括的。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 支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
——夏丐尊《关于国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