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 人教版语文9下_71课外古诗词诵读 - 人教版语文9下_72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⑩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⑪。

  从黄昏到夜阑,词人“闲登小阁”,回首往昔岁月,深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洛城的繁华、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悠扬的笛声,如同沟水中的月影,都已远去。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人生如寄,不胜感喟。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当个人的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那愁苦便淡去许多,成为渔唱樵歌,成为集体的记忆。

  ⑨选自《陈与义集 ·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⑩〔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⑪〔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 :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③。

  这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问月中嫦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面对良辰美景,词人可能想到了沦陷的北国。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杜甫早就说过要是砍掉它,人间的清辉应该更多。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中桂树吗?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作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②〔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③〔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⑤情!一抹晚烟荒戍垒⑥,半竿斜日旧关城⑦。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目远眺,云山苍茫;纵马驰骋,北风呼啸。在这深秋的边关,应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这空旷呢?晚烟飘过,斜阳返照,那荒凉的营垒,那破败的关城,显得更加萧索,更加寂寥。天高地远,古今浑茫,个体生命有限,浩浩宇宙无穷,这样的“幽恨”悄然而生,来去无端,何时能平!词人的感觉细腻而敏锐:马嘶的声音是被北风吹断的,烟霞是“一抹”,残阳是“半 竿”。一切似乎都可以度量,一切最终又难以度量。这就是词人怅惘而放歌的动因吧!以小词写豪迈情怀,尺幅之间,收放自如,足见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阅读时 要仔细体会。

  ④ 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纳兰性德(1655— 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清代满族词人。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⑤〔若为〕怎样的。

  ⑥〔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⑦〔关城〕关塞上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