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

朱光潜

无言之美 - 人教版语文9下_83无言之美 - 人教版语文9下_84无言之美 - 人教版语文9下_85无言之美 - 人教版语文9下_86无言之美 - 人教版语文9下_87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②”

  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③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④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

  ①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与此前两句引文均出自《论语 ·阳货》。本句意思是:天说过什么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③〔美术〕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④〔附丽〕附着,依附。

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①,丝毫不爽②,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③,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 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 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 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 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

  ①〔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②〔爽〕有差别,不同。

  ③〔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 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①”,《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②”,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 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③ 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 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④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⑤:“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

  ①〔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②〔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共有十三首,这是第一首中的诗句。

  ③〔钱起(约720—约782)〕字仲文,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唐代诗人。

  ④〔颦(pín)〕皱眉。

  ⑤〔《后出塞》〕杜甫《后出塞》共有五首,这里所引的是第二首中的诗句。

  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 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①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 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著名英国诗人济慈 在《希腊花瓶歌》②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大概喜欢听音乐的人都尝过此中滋味。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要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③是最好的例子。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

  ①〔白香山〕即白居易。

  ②〔《希腊花瓶歌》〕现在一般译作《希腊古瓮颂》,为济慈的代表作。

  ③ 〔雕刻《拉奥孔》〕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大理石雕塑群像,连座高2.42米,是古代雕塑名作。下文提到的“莱辛的名著《拉奥孔》”,是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莱辛的一本美学论著。

  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 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德国莱辛的名著《拉奥孔》就根据这个雕刻,讨论美术上含蓄的道理。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 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阅读提示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那么,“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 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 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